今天,省文物局在三亚就落笔洞遗址修缮工程征求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专家意见,标志着我省正式启动对该遗址的科学修缮。
三亚落笔洞遗址间隔三亚市区7公里,于2001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是迄今为止海南岛发现的最早的人类会萃场所。它的发现将海南先民的栖身史提前到距今1万年前。
专家指出,三亚落笔洞遗址的文化性质与两广的文化遗存十分接近,是研究海南新石器时代文化来源的贵重历史遗存,同时该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具有较显著的过渡文化性质,对于研究更新世与全更新世的分界具有重要价值。
经由现场评估,专家以为落笔洞遗址本体部门面积较小,仅约20平方米,位于落笔洞西侧,经1992-1993年的考古发掘,考古对遗址进行回填处理,保留状况相对较好。
专家建议,对落笔洞遗址发掘现场采用原址上层复制式展示方法,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增强遗址的可读性,对洞内各种摩崖石刻进行加固及防风化处理,采用直接裸露的形式展示,重点清理古河道,展示古人类生存的重要水源地。
考古职员从现场采集的箭镞及石片看,落笔洞古人类主要处于洞居原始天然经济时期,从事狩猎、捕捞、采集等出产流动,落笔洞古人类学会使用穿孔及狩猎技术得到改进,通过冰期时代琼州海峡的陆桥与大陆居民交流,并相互影响。
专家肯定,落笔洞遗址蕴含丰硕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较高的考古学价值,是我国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对落笔洞遗址的保护治理、调查研究,发掘其文化内涵,对众人了解中华文明史、弘扬三亚历史底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专家建议,要以空间形态存在的文物遗址及其载体作为主要展示对象,同时采用数字虚拟方式,建立遗址糊口场景三维数据模型,以虚拟方式展示古人类出产糊口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