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下午,参加“行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华文媒体海南行”的媒体代表,来到三亚旅游景点之一的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参访,实地了解海南原住民黎族文化特色。
在《槟榔·古韵》戏院门前,挤满了等待观看演出的游客。当天最后一场演出仍旧吸引了众多三亚一日游的游客自发排起的“长龙”有序入场。演出过程中,“钻木取火”、“帕曼情歌对唱”、“打柴舞”等出色节目轮番上演,现场欢呼声不断,让媒体代表们领略到黎苗族深挚的文化底蕴,也感慨感染到游客对民族歌舞的热情。
在甘什黎村,讲解员带领媒体代表们走进船型屋,讲述有关船型屋的由来和文化特质,重点介绍了黎族“绣面文身”的发源。参观过程中,媒体代表们与多位“绣面文身”白叟不期而遇,大家惊喜地竖起大拇指问候白叟:“波隆!(黎语槟榔,你好)”白叟们也热情地问候来访的客人。“黎族‘绣面文身’由于方言区的不同,体现在身体上的纹路也不同,体现的寄意也不尽相同。”在与纹面白叟交流中,媒体代表们为黎族“绣面文身”的古老魅力啧啧称赞,大家纷纷围拢在白叟身边合影留念,留下难忘而贵重的画面。
参观结束后,华文媒体对槟榔谷的民族文化印象深刻。菲律宾菲龙网总编纂蔡友铭坦言:“菲律宾也有茅草盖的屋子,但和黎族的船型屋完全不一样,前者是塔尖型的,后者是船型的,船型屋的构造和功能性更丰硕些。”同时他还表示,在菲华人对海内少数民族的多样性了解未几,通过此次实地参访,能够加深对当地民族文化的熟悉。
据了解,2016行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华文媒体海南行”流动由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中国新闻社、海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央主办,由中国新闻社海南分社、海南中新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承办。流动邀请了10位来自印尼《国际日报》,马来西亚《光华日报》,柬埔寨《金边晚报》,菲律宾《商报》、菲龙网、《世界日报》,香港《至公报》,《澳门法治报》和澳门《新时机》杂志社等境外华文媒体的负责人、记者、编纂,先后参访了海口、琼海、万宁、保亭和三亚等市县。
|